产品目录
联系方式
联系人:业务部
电话:027-5878253
邮箱:service@gzhtwb.com
新型聚酯涤纶如何引领消费 |
编辑:武汉正润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新型聚酯涤纶如何引领消费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人士对于新产品开发究竟应该遵从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型创新,还是自上而下的“产品引导”型创新争论不已。虽然这两种模式各有相对适合的企业,但随着化纤行业整体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尤其是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大量涌现,再生化纤产业日益发展等,使得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创造市场、引导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
近日,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太仓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新型聚酯涤纶促进产业升级论坛”在江苏省太仓市圆满落幕。短短两天时间,不论是功能性纤维企业与家纺企业的对接交流会,还是在新型聚酯涤纶论坛上,抑或参观“中国化纤加弹名镇”太仓潢泾镇,都让人强烈感受到新型聚酯涤纶在引领消费上的大有可为。与会人士从产品技术研发方向、上下游合作、创新推广模式、完善标准及检测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探讨了新型聚酯涤纶的发展之道。 差别化还须突破多重障碍 谈辉是苏州金辉化纤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是化纤行业内较早一批专业从事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在纤维界人士眼里,对于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谈辉及苏州金辉如今的成就足以令人羡慕——苏州金辉产品差别化率达到100%,公司是国家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开发基地企业,李宁等很多知名品牌都是金辉功能性纤维的忠实客户。但谈辉却告诉记者:“越往前走,越发现困难重重。”他所说的困难,除了研发过程本身的艰辛,更多包括产品推广过程中涉及的检测、标准、上下游衔接等诸多方面的障碍。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化纤总量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4%,其中聚酯和涤纶占世界总量的62%。当规模化发展已经到达巅峰时,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业内共识,而通过差异化发展,可以有效地展开错位竞争,创造市场、创造高附加值。化纤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差别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高性能差别化、超细旦化、功能化、复合化。预计到2015年,我国化纤工业的差别化率将达到60%以上,其中涤纶长丝差别化率将达到67%。虽然方向十分明确,但要通过差别化发展实实在在地提升行业水平,增加企业利润,却还面临着诸多瓶颈。谈辉和他的企业,正是中国化纤行业在差别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缩影。 “差别化”是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业界首先提出的,对世界化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九五”开始至今,中国化纤行业在总量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差别化发展,对分散竞争渠道,开拓市场,满足服装、装饰领域的多样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造就了一批“专、小、精、特”的优势企业。但不可否认,国内的差别化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还应注入新的内涵。 比如以“超仿棉”为主导的超仿真聚酯纤维产品,已经成为化纤行业“十二五”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计划在2015年达到产量800万吨。2010年底,依托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超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已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优先启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仪征化纤、苏州金辉化纤等20余家优势单位承担了相关任务。在联盟等创新机制的促进下,该项目的研发工作得以顺利向前发展。但显然,仅有技术上的进展还远远不够。 建立“1+X”产品模式 参与“超仿棉”项目的一些人士告诉记者,“超仿棉”产品的定价问题至今各方观点不一。记者从许多下游企业听到的观点是“当然要比棉便宜”,他们认为,既然是仿棉的产品,为了克服棉花资源不足而存在,在档次上自然是次于棉花的。对于这样的误解,做“超仿棉”的纤维企业,当然可以从“像棉但优于棉”等性能特点上进行阐述,但要真正提高附加值又获得市场认可,或许需要更有效的办法。 对此,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给出的方案是建立“1+X”产品模式,其中1为仿棉的基本品种,具有亲水性、柔软性、保暖性、蓬松性等基本功能指标;X则为强化功能指标,包括抗静电、抗菌、阻燃、远红外、防紫外线等多种功能按需求复合。通过这种模式,使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真正感受到“超仿棉”产品的价值所在,愿意为其进行投入,而不仅仅定位于模仿棉的角色。事实上,苏州金辉化纤正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公司研发生产的安全、健康、舒适、环保四大系列产品,每一种都是不同功能的复合体,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多功能复合的目的达到了,但新的烦恼随之而至,比如同一种纤维或纱线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定价问题。谈辉告诉记者,公司开发的凉爽丝市场销售形势不错,但在毛毯和户外外套两个应用领域上如何定价却犯了难。如果定价不一样,客户知道了会不满意;定价一样,与外套相比,毛毯对于纱线的使用量大但最终产品售价相对低,毛毯企业处于成本控制考虑,可能就会放弃选择这种功能性纱线。在记者看来,解决的途径要么是在用途上作些取舍,要么就学习美国杜邦“莱卡”的经营模式,将该产品在每个领域的特性进行细化,并通过专门的商标进行表述。但目前而言,两种途径都不是那么容易。 对于新产品开发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少企业都曾遇到过,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忠就坦言,真正做差别化的企业往往感觉很累,因为还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很多东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华欣做彩色涤纶长丝及涤纶绣花线,不同客户对颜色的要求非常多,往往量又比较少,刚开始时企业简直吃不消。后来,华欣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了标准色卡进行统一化管理,才算解决了这一瓶颈。至今,华欣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涤纶长丝生产基地,不仅为众多客户提供质量可靠、颜色亮丽的产品,还为实现产业链全过程环保作出了贡献。周全忠认为,如果更大限度地采用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可能走差别化道路的企业又要轻松一些。 “纤维家纺企业都往中间走一走” 当然,如果单纯依靠纤维企业的力量,想要将一种新产品沿着纺纱、织布、染整、服装的产业链固有环节进行推广,最终得到终端消费者认可,实在有些勉为其难。许多纤维企业感觉到通过新产品引导市场需求可能性极小,原因就在于此。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业内一再呼吁加强产业链沟通,切实展开各环节间的有效合作,本次论坛在此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新型聚酯涤纶论坛召开之前,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与中国家纺行业协会联手筹备的“2011功能性纤维与家纺产品开发对接会”在太仓顺利召开,为化纤企业与家纺企业真正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开启了序幕。会上,以苏州金辉纤维、新凤鸣集团、浙江佳宝新纤维集团、浙江华欣新材料、天津中盛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化纤企业,与上海水星家纺、江苏梦兰、紫罗兰家纺、孚日集团、杭州艺之龙等家纺企业,就“超仿棉”、阻燃纤维、壳聚糖纤维等功能性纤维材料的研发应用、推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代表还在通讯录上留下了手机号码,体现出对接的迫切与决心。 记者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纤维研发、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吸湿排汗、阻燃、抗静电、智能调温等功能性的纤维产品,近年来在家纺行业中的应用比例和应用范围逐年上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严重脱节,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与家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甚少。不少家纺企业使用的功能性纤维都从国外进口;而纤维企业研发的功能性新产品由于难以找到有效途径获得下游企业的理解与认可,只能大量转向国外市场。会上,多家相关企业的代表对此感触颇深,就连中国家纺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也感慨:“想不到国内企业就能生产出这么多品种、这么高水平的功能性纤维。” 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介绍,本次会议筹划已久,倾注了两家行业协会与相关企业的大量心血。他希望这种由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组织、参与的会议每年可以多举办几次,并且创新会议模式、扩大对接范围,让更多化纤与家纺企业能够从中获益。他同时提出,行业协会将与有关单位合作,举行纤维流行趋势年度发布会,今年发布会将于12月上旬在绍兴举行;行业协会还在与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对纤维新产品进行第三方吊牌;同时制定行业协会快速标准,解决标准真空期内市场混乱、不利于新产品推广等问题。端小平希望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逐步解决目前纤维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行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杨兆华则呼吁“纤维企业与家纺企业都能往中间走一走”,共同克服产业链太长、纤维与家纺产品相隔太远的问题。他指出,家纺协会正在通过一些方式逐步引导消费,比如流行趋势发布、编写赠阅家纺产品《消费者指南》等,他希望从引导消费者勤换毛巾、冬夏季使用不同材质窗帘等细节着手,改变一些消费误区。当消费者向更健康、环保、舒适的消费方式进步时,化纤、家纺等相关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甚至产业升级,可能就会容易许多。 |
上一条:家纺行业迎来精装时代 | 下一条:纺织产业做深做透要靠内外合力 |